媒体聚焦

兰州晚报:关爱孤独症儿童首次写入助残日主题专家:6岁以前是患者康复的最佳时期,提醒社会及早干预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8日  作者: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点击数:

6岁以前是孤独症治疗的最佳时期

    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这是25年来我国第一次将关心爱护孤独症儿童作为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体现的不仅是对孤独症患者的关爱,也是提醒社会对这一“疑难杂症”应加强重视和及早干预。孤独症儿童有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独自闪烁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语言却很难交流,有视力却不愿对视,有听力却充耳不闻……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0.11%,约为11.1万人,其中多数由儿童孤独症导致,发病率约为1.11%。有人说,聋儿丢失的是听力,盲童丢失的是视力,而孤独症的孩子,丢失的可能是灵魂。要帮他们找回灵魂,必须在6岁以前及早干预,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提高功能,融入社会。

    在采访中,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景主任提醒,孤独症一旦确定,几乎就是终身残疾,很难痊愈。因为,对于孤独症儿童,6岁以前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因为这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具有极佳的可塑性。所以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必须抓住这段宝贵时间,争取让患儿在6岁之前恢复语言功能。

    据悉,孤独症多见于男孩。目前从全球范围仍然没有有效治疗自闭症的方法,但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特殊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言语行为尽量达到正常人的标准,尽早回归社会。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1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出生后2个月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

热门点击

版权所有©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陇ICP备12000028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411号

医院门诊办公室电话:0931-7849151 挂号室电话:0931-8619717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定西路53号 邮编:730000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