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岩 特约记者 张健敏
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健康的我们或许忽视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一群不幸的孩子,在寂静的世界里默默生活,没有欢歌笑语,没有美妙音乐,发不出半点稚嫩的童音。一群成年后变聋变哑的人,他们的痛苦无人知晓,明明在有声世界里徜徉,却忽然像断了线的风筝跌入无声世界中,恐慌、无助、孤独,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谁来搭建这无声与有声世界的桥梁?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听力康复科(耳鼻咽喉科)给出了响亮答案——
一、独具特色,创新技术
听力康复科是以耳鼻咽喉科为支柱成立的康复科室,自建科以来,经过全科室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且独具特色的学科,开展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各种诊疗技术。科室现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主任医师以上2人,副主任医师3人,科室配备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包括:Maden M622 临床诊断型听力计、丹麦国际听力公司AT235h中耳分析仪、丹麦EP15听觉诱发电位检测仪、德国进口鼻内窥镜、耳内窥镜、纤维喉镜及耳显微外科的必备设备包括耳科手术显微镜、耳科电钻及耳显微手术器械等。能全面开展耳鼻咽喉科各类疾病的检查、评估、诊断及治疗,特别是在耳病的预防,检查、诊断及治疗方面位居康复领域前列。
郝主任告诉记者,耳显微外科是该科的一项优势临床特色,目前开展了各型鼓室成形术,在清除中耳病变基础上进行听力重建手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曾经有一位双侧先天性耳廓畸形、外耳道闭锁的患儿,由于声音传导受阻,患儿不能正常的感觉声音,从而影响他的语言功能,该科经过术前的一系列检查及评估,为其做了右侧外耳道及鼓室成型术,术后右耳听力明显提高,为孩子今后的语言正常发育及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收到了家长及孩子的赞许。
该科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通过高性能手术显微镜的应用,该科耳显微手术得到了飞跃发展,在先天性及后天性外耳和中耳畸形等疾病显微手术治疗上也积累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率先在康复领域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评估效果满意。
近年来,随着该科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门诊病人量大幅增加,耳鼻咽喉科专业队伍不断壮大,该科综合诊治水平整体提升,诊治范围逐渐扩大。该科积极响应“七彩梦行动计划”聋儿(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在省内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医务人员深入到甘肃各个辖区进行筛查,寻找病源,通过干预—康复形成“一条龙”治疗模式,使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为贫困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福音。
同时,科室注重业务技能的培训和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积极参与本专业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篇临床研究论文,完成2项省级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奖2项。今后,科室将以临床诊治病人为目的,发展创新技术为动力,以教学科研促进临床技术的发展的原则,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截至目前,该科接诊住院患者1000余名,治愈率98%以上,患者满意率100%。
二、精湛医术,妙手回春
前不久,曾因失聪在耳鼻喉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5岁小患者马某前来该科复查,现在的马某已经从原来失聪时的沉默寡言,孤僻内向变成一个笑语连连、阳光活泼的小学生。
2013年10月21日,2名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在康复中心医院洁净层流手术室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中就有患者马某。5岁大的马某,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发现他对声音不敏感,随着年龄增大,听觉反应没有改善的迹象。父母带他到多家医院检查,都确诊为先天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使用助听器对听力改善不明显,这给马某的父母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人工耳蜗植入术”是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获得听力的唯一治疗手段,由于人工耳蜗手术精细,产品价格昂贵,医院考虑到马某家并不富裕,为其优惠3万元。
目前,全国仅有百余家医院能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此项手术在医院尚属首次,也是全国残联系统康复医院中首家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因此,这项技术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耳鼻咽喉科主任郝剑萍经过术前全面评估,决定为其实施当今业界最先进的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帮助患儿恢复听力。手术邀请到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北京友谊医院的张道行教授亲临指导,郝剑萍主任全程参与手术。麻醉师术中监测生命体征平稳,听神经电生理测试反应良好,手术顺利完成。
郝剑萍主任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助听器的普及应用、耳蜗植入技术的提高,言语康复概念的推广与实践,许多聋人因此能够回归主流社会,不再成为聋哑人。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全聋患者的病变主要位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部分,而听觉神经大多是完好的。人工耳蜗利用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内耳受损的部分,用电流直接刺激神经,使之兴奋起来。由于儿童语言发育的原因,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治疗者年龄从1岁开始,越小效果越好。
郝主任说,长期实践和医学研究证明,大多数听障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只要我们充分地利用其残余听力,进行科学地干预,许多听障患者可以回到有声世界,过上正常社会生活。目前为止,医学科学已证明,感音神经性耳聋尚无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配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以解决听的问题,同时还要配合有效听觉语言康复训练则解决了哑的问题。目前,医院听力康复科已对4000余名听障儿童进行了有效的康复训练,已有700余名听障儿童经过专业康复训练,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就读,康复率达70%以上。
三、早期干预,扩大救治
郝剑萍主任介绍说,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聋哑,被列入我国三大残疾之首,俗话说“先聋后哑”,听力残疾患者由于长期得不到语言刺激,造成失音。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终身聋哑。根据全国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我国有2700万的耳聋患者,并且新出生的聋儿以每年3万例的速度在增加。听觉语言功能的康复有赖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开展康复治疗。错过了最佳的康复年龄则会成为聋哑人。一般来说,学龄前(0—7岁)是语言康复的最佳年龄段。
郝剑萍主任告诉记者,当前,在耳聋基因筛查方面甘肃已经形成了一种成功模式。首先是筛查基因。中国人耳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约占60%。筛查基因能从源头上阻断大部分耳聋的发生,孕早期进行产前诊断是最有效的防聋手段。其次是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该科使用最科学的医疗设备设施,确保筛查的精准性。最后是对听障孩童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有残余听力的听障人士,可考虑选配助听器进行干预;对于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器不能达到有效的补偿,就需要人工耳蜗植入,通过人工耳蜗的植入使他们回到有声世界。面对每一位就诊患者,该科全体医护人员周到热情,细致入微,视患者如亲人,不断精进医术为患者治愈病痛,给患者的生活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我们的愿望是——没有聋哑儿童”,郝主任说:随着对新生儿的成功筛查与干预,该科也在不断探索一条更宽更广的途径,来解决语后聋的老人群体。今后,听力康复科(耳鼻喉科)将以这部分群体为服务治疗对象,让每一位聋哑人都能听到世界的声音,让每一位聋哑老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