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清风送爽。6月4日,记者走进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近500平米的康复诊疗训练大厅竟然感觉还是拥挤,100张床位“座无虚席”。一名患者正在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恢复身体功能,理疗室内,只见中频、超短波等治疗机一字排开,康复治疗师正在给一位不慎腰部受伤的患者理疗。作业治疗室里,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一名患者正在抓豆子刺激手握力……正是康复治疗科不断完善医疗设备,结合国际先进的器械康复手段,医疗卫生水平实现了新跨越,康复床位开始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在这里,医生、护士、治疗师同心合力,精心救治每一名患者,让一批批患者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修复了原本“残缺”的身体,使他们健康回归社会,喜获幸福人生。
烧伤康复:浴火下找回信念
“只要还能再开车,我就心满意足了。”正在做蜡疗的41岁的范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开车到外地出差途中,突遇油箱爆炸,造成双手和面部三级烧伤。
“烧伤患者来我科治疗,我们先根据烧伤等级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进行早期的瘢痕加压,关节的松解,压力衣的制作,矫形支具的佩戴,家属的护理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系统的康复治疗,像范先生的这种烧伤康复一般是三到四个月就可以出院,重握方向盘一点问题都没有。”康复治疗师小梁告诉记者。
记者好奇地看到患者小范手上戴了个“别致”手套,治疗师介绍说,很多病人烧伤后留下疤痕,不经过康复危害极大,手部疤痕会影响关节活动,面部疤痕更是可能在病人的心理上留下创伤。康复治疗科从12年初起开展国际先进的“压力疗法”,采用压力衣,进行烧伤后疤痕的康复,近百名患者经治疗后重获新生。
病人在疤痕处穿戴上“医用弹性压力面料”制作的“压力手套”、“压力臂套”、“压力面罩”……。这些“压力衣”全部是治疗师为病人“量身定做”,治疗师先测量病人的身体数据,之后作图、取布、手工缝纫而成,患者经过试穿,如有不适之处,治疗师会进行小小的修正,如增加压力垫等,正所谓量体裁衣。而此项医疗技术的运用在西北五省区尚属首家。
“对一个烧伤者来说,临床医学是救命,将伤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主要应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对烧伤医生来说,植皮成活、没有感染就是成功。但对于康复工作者来说,伤者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如何生活自理、如何工作,有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用一位严重烧伤的工伤职工的话来说‘临床医学救了我的命,康复医学使我重新成为人,如果没有康复治疗,我就是一个废人’。”治疗师小梁说,康复治疗师给病人带来最直接的治疗感受。
股关节康复:折翼后重新起飞
“李大夫,我顺道来看看您,我女儿露露今晚有演出,您一定要和同事们来观看呀。”望着喜上眉梢的万女士离去的背影,康复治疗师李中华告诉记者,这位女士的女儿前不久在该科接受骨关节康复训练,现已重拾旧梦,成功踏上灿烂的人生之旅。
“万女士的女儿露露在当地陇剧团拉二胡,二胡就是她成长的生命之弦。”李中华娓娓道来,不幸的是,年初露露不小摔了一跤,造成肘关节鹰嘴骨折,术后先后找了三四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效果都不好。露露的爸爸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到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接受治疗。“当时她的肘关节屈伸度只有20-40度,而正常人的屈伸度能达到150度。她的心情非常槽糕,不停的流眼泪,甚至还有些悲观,她是名专业的二胡演奏家,经常在国内演出,如果关节康复不理想,她就要和自己的舞台告别,和自己倾注心血的二胡告别,这种落差太大了。然而,在康复治疗科治疗了两个月后,露露屈伸已经自如,听说现在她连手鼓也会打了。
国外医学上有个观点:三分手术,七分康复。一个手术如果没有康复治疗的支撑,称不上是完美的手术。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李中华介绍,骨关节术后一周后就要介入康复治疗,功能损伤恢复也同时开展,将功能丧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目前,该科也成为在甘肃省较早介入康复训练的专业的医学机构。
“康复治疗科不断与国际接轨,学习最先进的国际专业的运动手法,经常选派治疗师前往香港、新加坡,学习优秀专业治疗师先进的治疗技术,帮助病人恢复功能。”李中华告诉记者,骨关节康复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不同的骨折有不同的方法,不同时期的介入方法也不同,风险大,技术含量最高,这就给康复治疗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了解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还要了解手术入路以及熟练掌握力学原理,为了让患者恢复到最佳功能状态,不少治疗师白天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天使,夜晚又成为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查阅大量文献,阅读英文专业医学杂志,吸收精华部分,实践于具体病例中。
曾有名患者,在北京打工时意外骨折,从北京三院做完手术后,到康复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接受康复训练。三个月后重回北京复查,专家称康复效果非常好。该科现与北京三院、上海六院、天津骨科医院以及省内各大医院院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对接,为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脊髓损伤康复:轮椅上“舞动”幸福
也许你还记得发生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里的一段爱情:美丽女孩情定高位截瘫小伙。那位患者名叫李鹏兵,被木架上轰然坍塌的玻璃砸伤。医生诊断,李鹏兵颈椎和右臂肱骨骨折、下颚等身体多处受伤。他成为一名高位截瘫患者。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李鹏兵伤情趋于稳定,从北京转入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治疗。在康复治疗期间,李鹏兵不仅邂逅了生命伴侣,还收获了未来的幸福人生。
李中华告诉记者,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李忠华介绍说,脊髓损伤后,患者的部分肌肉丧失了活动能力,它必须使用其尚有功能的肌肉完成活动,从而自立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要求正常的肌肉能够代偿无活动的肌肉的功能。这样,这些肌肉必须有更大的肌力及柔韧性,关节有更大的活动度,患者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技术,这就是恢复期康复的内容。由于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只能依靠轮椅进行移动。“轮椅就是他们的腿”这种说法是一点也不过分。
那么,如何让这样的“腿”继续发挥效力,让轮椅上的人生也精彩。治疗师们可谓大动脑经。除了康复训练外,该科轮椅健身康复操成了一项必修课程。这些重残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健身活动,轮椅操有利于增强臂力、提高肺活量,锻炼胸腰肌肉,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举办患者“轮椅马拉松比赛”进行生活技能作业治疗,通过举办篮球比赛,选拔和培养优秀选手,激励他们走出困顿心门,走向残奥会,寻找另一种人生,向世人展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年29岁的王刚看上去非常阳光,很难想象出他是一名截瘫患者。14个月前,他不慎从高空作业中坠落,脊椎受了很严重的伤。受伤后的王刚生活不能自理。“那时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说到这些王刚竟有些凝噎。
周一到周六,王刚要在省康复中心康复科每天锻炼7个小时,膝关节、踝关节的锻炼,身体平衡性的训练。“你看,我现在不仅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衣服,我还能坐在轮椅上打篮球,跳交谊舞。等再过上一段时间,我就能和正常人一样了。”王刚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坐在轮椅上,我比健康人走路还快。”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是一种经历;有人说,是一种态度;有人说,是一种境界。这些轮椅上的鲜活生命,正努力汲取着来自康复治疗科全体医护人员阳光般的温暖,借以打造自己充盈的精神家园,在轮椅上幸福地飞翔。